top of page

焦虑型依恋

忽远忽近、患得患失,敏感多疑,可能是焦虑型依恋在作祟……

 

· 认识:什么是焦虑型依恋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所提出,指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提供安全感与安慰,具体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恐惧型四种。与儿童期的单纯依恋不同(婴儿-照料者),成人间的依恋关系显然更为复杂;不论是日常交友、与父母关系、与子女联结,或是亲密伴侣间的相处,都往往让人心生为难。似乎总有人是天生的社交牛人,可以游刃有余在各类关系间承担责任获得平衡,维持安全型依恋关系。也有一类人,心思细腻、敏感共情、缺少安全感、时而粘人,但同时又害怕被抛弃而故意主动回避,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人格。

焦虑型依恋人格(anxious-resistant attachment)是指会在关系中极度渴望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发展稳定,但始终担忧与恐惧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建立真正的关系。在这种焦虑下,总会认为自己是付出更多的一方,即使对方给出回应,也还是无法完全确定对方心意,幻想着、害怕着自己随时被抛弃的狼狈。

 

· 了解:焦虑型依恋的表现与成因

在亲密关系中,焦虑型依恋人格会有如下表现:

·  敏感细腻而十分重视他人

焦虑型依恋人群内心细腻,非常关注他人的情绪与表现,希望所有人可以舒适与满意,并会经常设身处地想象对方的想法与感受。因此,他们非常需要对方给到的反馈,“自己是否被接纳”、“自己是否让他人满意”、“自己表现是否得体”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他们也会思考烦恼许多,纠结是保持自身特点还是迎合他人想法,但终是难以遵从本心,他们认为只有成为大家心中的样子,才不会孤身一人,合群、配合是他们牢记在心的事。

 · 害怕被抛弃却又刻意回避

因为太害怕被放弃被抛弃,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往往陷于自己的幻想,心生沮丧,而后产生嫉妒、气愤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导致出现“粘人”的特质;但同时,他们又是天生的反思自省者,冷静过后,会认为自己是病态的疯狂的。于是会再次产生羞愧等情绪,开始选择回避。同时,他们害怕对方强烈的情感输出,逐步将自己封锁起来。在长期独处后,又会再次变得渴望被靠近,寻求亲密关系。长期往复,内耗不断,导致自己和对方越来越疲惫,形成恶性循环。

 · 自卑却又仍渴望得到肯定

具有依恋型人格的人群常会在一段关系中,付出自己的所有,避免出现被责怪、被抛弃的结局。他们会在给对方很高评价的同时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不够完美、自信心水平较低,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而后不断进行自我批评,不断强化这类不合理信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非常需要关系中的另一方给出确认与肯定,以得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己是有长处的”、“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当对方给出的信号不够强烈时,他们可能会敏感、脆弱,甚至多疑失望。

除了上述特征外,此类人群可能还会出现:

- 追求完美

- 自我苛责

- 情绪波动起伏大

- 过度独立、过度依赖

- 关心照顾他人

- 很少表明自己诉求(希望对方猜中自身的心思)

- 害怕被批评

 

那么为什么ta/我是焦虑型依恋人格呢?

·  生物学因素

个体的气质与性格以及基因将会影响个体婴儿时期的表现与行为,如,有些婴儿在离开母亲时表现出高度焦虑、反复啼哭不止、有些表现的过度冷漠、又或者较为平淡。抚养者给予的关注强度与方式不同,就会强化不同的行为模式与内心信念,这些行为模式也会始终伴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形成成年后的依恋模式。

·  抚养者因素

在婴儿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与信念又常与原生家庭中的照料者养育风格或抚养风格有关,焦虑型孩子的父母往往在与孩子相处时情绪波动较大,有时非常热情,给到孩子充足的陪伴、鼓励与爱意,但有时又会因为工作等外部压力影响,态度急转直下,时而冷淡、气愤、指责或是与孩子距离逐渐变远。让孩子们产生矛盾感,想要不断确认自己究竟是否被父母爱着,自己的表现究竟如何,导致在情绪上渴求、索取的越来越多。

·  早期经历因素

是否在童年或成长阶段中经历过被抛弃、是否在某段关系中被伤害等可能会使得个体产生恐惧心理,害怕重蹈覆辙,导致焦虑依恋人格形成。以伴侣亲密关系为例,独自一人时,渴望得到另一人的关注与爱意,但是一旦确立关系后,又渴望对方满心满眼皆是你,同时,在被爱着时又担心自己不够完美,焦虑是否又会被舍弃,一边害怕,一边紧攥。

 

· 实现:如何完成自救与他助

依恋类型虽在儿童时期就会得到确立,但也会根据人的成长经历与个人心理信念更替而不断发展,因此,依恋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你或者身边的ta恰巧也是焦虑型依恋人格,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

·  自我调整

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让瞬间的悲伤、气愤逐步放大并支配自身,当你发现自己或者对方快要失控时,请尝试停下来冷静的帮助自己或对方感知情绪并反思,它从何而来,为何突然袭来,往往情绪过激的背后并不是真正的指责或厌恶,只是单纯渴求安全感与爱意。

·  尝试表达

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坦诚告诉对方你所在意或渴望被满足的需求,减少让对方猜测的机会。说出你在焦虑什么、为何会焦虑、自己做出了哪些努力、希望对方理解哪些部分,告知对方你的期待会让自己和他人更为轻松与安全。如果对方无法满足,也请别责怪自己,也许只是因为ta和你不够适合陪伴彼此。

·  学会积累

积累他人对你的爱意、积累他人对你的肯定、积累自己的正向评价、积累自己的开心瞬间,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开始回想生活中的美好,给到自己力量与正向暗示,为自己赋能。

·  寻找帮助

也许,帮助自身或者帮助他人偶尔力不从心,请不用担心,你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帮助,抽丝剥茧,认识到行为情绪背后所有的触发事件,更好认识自身的潜意识,并提供更为高效专业的方案帮助我们度过纠结、减少痛苦、勇敢促使自身、陪伴他人走出困境,做出改变。

Writer:Ruth Lu

认识
了解
实现
bottom of page